一、復星醫藥港股和a股區別?

復星醫藥成立於1994年,港股和A股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區別在於:

1、代碼不同:A股代碼600196.SH;港股代碼:02196.HK

2、上市交易所不同:A股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而H股在港交所上市。

3、交易時間不同:A股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港股早者啓市9:30-12:00;下午13:00-16:00。

4、交易方式不同:A股以人民幣交易;港股以港幣交首螞易。

5、交易規則不同:港首芹如股實施T+0交易方式,並且不設置漲跌幅限制;而A股實施T+1交易制度,實施±10%漲跌幅限制。

二、國外機構重倉港股有哪些

目前低價位已經構成加倉機會,近期外資機構頻頻出手。

摩根大通自9月來多次加倉港股,增持了廣汽集團、中國財險、福萊特玻璃、江蘇寧滬高速公路、理想汽車、藥明生物、中國鋁業、凱萊英及維亞生物等股票,增持行業主要集中在醫藥、汽車、原材料、金融及交運等。

以增倉金額來看,摩根大通最大增持對象爲藥明生物,9月13日買入936萬股,涉資約5億港元。藥明生物作爲醫藥外包龍頭,當日受地緣政治影響重創20%,被摩通視爲加倉良機。目前,經過市場一箇月對利空的消化,及同爲藥明系的藥明康德業績大幅預喜,藥明生物股價已衝高接近摩通出手時的價格。

全球最大資管機構貝萊德則出手增持了三家公司,分別是鞍鋼股份、復星醫藥和中海油田服務,合計耗資8995萬港元,其中,增持最多的是中海油田服務,9月13日以6660萬港元增持803萬股。

此外,瑞銀以513萬港元增持昭衍新藥,花旗以361萬港元增持華泰證券母公司HTSC.渣打信託(新加坡)9月初分兩次增持內房股旭輝控股集團,以383萬港元合計增持200萬股。整體看,外資機構更偏好醫藥、能源、原材料、汽車等領域。

國外機構重倉港股主要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藥明康德,贛鋒鋰業等。

三、在A股上市的企業中,哪些企業才能算得上是偉大的企業?

大家都知道的醫藥企業很有可能有很多,針對恆瑞醫藥不一定瞭解,也有可能有很大的異議,很多朋友不認爲這是一家偉大企業。可是,我認爲是的。從恆瑞醫藥看準創新藥這個方向之後,堅持了這麼多年,從堅持的狀況而言,終究是偉大的企歲坦業。在這個“跑道”上,將來也許更多的企業無法超越,只有望背莫急。如果以週期時間爲考量,其在創新藥層面越來越遠,也註定可能研發出大量有利於攻破人類疾病的藥業。

應對健康問題,這家公司在創新藥層面算得上是“人物角色”,並且是在A股上市企業企業。因此,從這些方面思索,我覺得恆瑞醫藥算得上A股偉大企業。平安保險儘管近期的股價連續下降,但是我並認不出這就是它的高些,將來一定會再創歷史新高的。這一家企業具備“自我更新”的基因,主要是因爲安全管理的體系所決定的。

現階段,處於自身創新的過程中,而直到自身創新進行之後,必然將會有着更大的發展趨勢。從“自身創新”水平而言,這家公司或一直保持着前沿的頭部公司水準。個人覺得,將來算得上是偉大企業。伊利股份:中國乳企第一品牌集團旗下商品囑咐伊利牛奶旗下的冰激凌領域市場佔有率第一。總市值億人民幣年淨利潤億元。海天味業:調味品細分行業生抽領域市場份額第一盈利第一夯實生抽市場佔有率的同時也在向油耗米酒、醋等細分行業涉足。

總市值億態旦人民幣年淨利潤億。絕味食品:鴨脖子領域市場乎閉桐佔有率第一銷售額第一好幾家店面。總市值億光年純利潤億。還有一些偉大企業被國外投資銀行發掘在美國股票、港股上市:騰訊官方、阿里、百度搜索、攜程網、廣州恆大、融創中國、小米手機、京東商城、網易遊戲、新浪網、搜狐網……私營企業竟然在全球也有一席之地,他們是不可忽視能量,活力四射。

恆瑞醫藥,中國平安,貴州茅臺,長春高新,五糧液,這些企業才能夠算得上是偉大的企業。

我覺得在A股上市的企業當中,比較偉大的企唯譁業有恆棚碰瑞醫藥,中國平安,貴鏈山談州茅臺,這三家公司還是非常不錯的。

1.

如兆並果以時間跨度來衡量族銀跡,個人認爲A股中有三家公司搏基算得上偉大的企業。

2.

第一家是恆瑞醫藥,

3.

第二家是中國平安,

4.第三家是貴州茅臺。

四、醫藥行業站在“新週期”前端——專訪青僑陽光盧桂鳳

紅刊 財經 王飛

醫藥行業已步入新週期,mebetter(你有我優)的藥將變成主流。與此同時,對於一些有前景的公司,是到了可以好好挑銷局一挑的時候了。

2018年的醫藥板塊表現頗不平靜,上半年逆勢大漲、一路高歌,下半年宏敬卻在疫苗事件、醫保帶量採購的作用下偃旗息鼓。自12月6日集採靴子落地以來,醫藥板塊已跌逾10%。醫藥虧絕讓股在2019年將向何處去?

青僑陽光經理盧桂鳳在接受《紅週刊》專訪時明確表示,醫藥行業已步入新週期,“當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時候,高價仿製藥系統性迴歸是必然的。在長期政策明朗的情況下,可以優選有前景的公司,而且它們當前的估值也不高。”

#pgc-card .pgc-card-href {text-decoration: none;outline: none;display: block;width: 100%;height: 100%;}#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text-decoration: none;}/*pc 樣式*/.pgc-card {box-sizing: border-box;height: 164px;border: 1px solid #e8e8e8;position: relative;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overflow: hidden;}.pgc-card::after {content: ;display: block;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height: 120px;position: absolute;right: 76px;top: 20px;}.pgc-cover {position: absolute;width: 162px;height: 162px;top: 0;left: 0;background-size: cover;}.pgc-content {overflow: hidden;position: relative;top: 50%;-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transform: translateY(-50%);}.pgc-content-title {font-size: 18px;color: #222;line-height: 1;font-weight: bold;overflow: hidden;text-overflow: ellipsis;white-space: nowrap;}.pgc-content-desc {font-size: 14px;color: #444;overflow: hidden;text-overflow: ellipsis;padding-top: 9px;overflow: hidden;line-height: 1.2em;display: -webkit-inline-box;-webkit-line-clamp: 2;-webkit-box-orient: vertical;}.pgc-content-price {font-size: 22px;color: #f85959;padding-top: 18px;line-height: 1em;}.pgc-card-buy {width: 75px;position: absolute;right: 0;top: 50px;color: #406599;font-size: 14px;text-align: center;}.pgc-buy-text {padding-top: 10px;}.pgc-icon-buy {height: 23px;width: 20px;display: inline-block;background: url();}

醫藥行業步入新週期 me better藥將變成主流

《紅週刊》:醫藥體制改革這麼多年,您認爲當前走到了怎樣的節點,將會給醫藥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盧桂鳳:在1998年,中國推行了城鎮職工醫保,而後十幾年是醫保擴圍的週期。這個階段的核心邏輯是“很多人看不起病到都能看得起病”,這也是醫保慢慢的從幾千萬人到幾億人再到全民醫保逐漸擴圍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醫藥行業的醫保擴圍紅利,由於醫保擴圍的雨露均霑屬性,醫藥行業整體出現大幅增長,牛股遍地。隨後醫保擴圍的紅利週期過去,進入摸索期,其中“三明模式”等都是當時的 探索 產物。再到2015年-2017年之間,醫藥行業進入了新的週期,這個新週期的核心主線是“普遍都看得起病到更好的看病”,這也是從醫保擴圍到升級的過程。同時,我認爲這個過程將會貫穿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而我們現在正處於新週期的前端部分。所以,很多的政策都是沿着“優質看病”這個主線慢慢展開(比如從一方獨大到三方制衡,確立醫保局的地位,加速審評,集採等),這個趨勢也會越來越清晰。

除此之外,我認爲未來的邏輯主要圍繞“扶持創新,提升效率”展開。首先,因爲更好的看病亟需創新,所以創新在不斷地得到政策扶持。國內原來的治療水平非常落後,國內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30%多,美國則高達50%-60%。在這種情況下,更好療效的創新藥、醫療器械等就成了急需品,我們也可以看到,2015-2017年之間政策對創新的扶持不斷加碼。其次,扶持創新很費錢,這個錢的壓力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出口。因爲醫保擴圍的紅利期已經走完,醫保增速回落到了不可逆的相對穩態水平,這時扶持創新就會對原來整個醫療體系的效率提升做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原來的體系提升效率。比如集採降價就是高價仿製藥的迴歸,仿製藥本質上應該是to B的業務,原來中國的仿製藥企享受了過多的階段性紅利,還有鼓勵民營醫院、三方服務,鼓勵藥房剝離,分級診療等都是有效提高效率的途徑。

未來醫藥行業會有越來越多的政策推出,這個推出的過程就是對創新的扶持,對效率提升的挖掘,現在看到的集採降價只是政策的一部分。

《紅週刊》:您剛提到集採降價,有觀點認爲集採靴子落地將會帶來仿製藥的“末日”和創新藥的“新機”,您怎麼看?

盧桂鳳:關於集採降價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 遊戲 規則的重塑,隨着規則的改變競爭點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品牌、渠道的競爭,現在演變成成本、質量、效率的競爭。前面已經提到,仿製藥企享受了過渡期的紅利,而爲了更好的扶持創新,仿製藥會是一箇重要擠壓水分的地方。所以,仿製藥未來整體景氣下行是相對確定的,但“仿製藥的末日”這個說法卻有點過,畢竟符合新的 遊戲 規則的仿製藥企也會受益。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上一輪醫保擴圍期快結束的時候,一些高價仿製藥企有一箇“高度一致”的動作就是轉型創新,比如科倫藥業、麗珠集團、海正藥業、中國生物製藥(港)、石藥集團(港),包括恆瑞醫藥在2011年之後也開始大幅加碼創新藥。這從側面說明部分一線藥企在用行動來給出它們自己的判斷:未來走高價仿製藥這條路可能是會受損的,而走創新藥的路是會受益的。

至於說集採靴子落地帶來創新藥的“新機”,我不是很認同。其實在2015-2017年間,創新藥的邏輯就在不斷地展現,而本次集採只展現了過程中的一隅,這是一貫的延續,並不是一箇“新機”。

《紅週刊》:哪些創新藥企會成爲市場主流?

盧桂鳳:創新藥可以細分爲三類,第一類是me too(你有我也有)的藥,其本質是改結構避專利、提前上市,比如說貝達的埃克替尼。國內頭部的藥企基本都具備這個能力,而且中國的臨牀成本、人力成本具有相對優勢,有可能做得更好。第二類是me better(你有我優)的藥,其本質是在別人已經創新完成的基礎上做得更好,以更好的療效在原來的市場戰勝競爭對手,比如恆瑞醫藥的吡咯替尼和百濟神州的贊布替尼,這兩種藥物都比原研藥好。同時這一類藥物對科學的理解、對高端人才的要求以及對產品的療效都有更高的要求,國內只有爲數不多的藥企可以做到。第三類是first in class(首創)新藥,其本質是從無到有,即藥物的開拓者。這類藥的不確定風險非常大,但是 探索 成功後的前景也非常大,目前可能會有一些小企業在 探索 first in class藥,但國內絕大多數藥企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因此,我認爲現階段me too藥是主流,但因爲醫保對效率的追求以及更多原研仿製藥的更快上市,慢慢的me too藥的壓力會越來越大,mebetter藥會變成主流,這也是創新藥的主流。

無需迴避調整 趁勢選個股

《紅週刊》:您認同最近醫藥板塊的大幅回調的“原罪”是集採政策嗎?

盧桂鳳:我覺得集採降價對於醫藥股的回調應該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不是核心的“原罪”。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點,之所以年初醫藥股有較大漲幅是因爲醫藥企業業績較好以及多重利好政策的推行,導致市場誤認爲醫藥股即將進入牛市,但這具有一體兩面屬性。2017年的新版醫保目錄對創新升級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得醫藥企業的業績完成階段性釋放的同時也導致醫保結餘率下降很快,疊加隨後的醫保穿底風險的發生,控費的壓力逐漸顯現。其實這是一箇連環嵌套的因果效應,可能大家對集採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第二點,當市場不斷走熊,未來走向不是很清楚,這時候所謂的防禦板塊就成爲了聚焦點。 歷史 上,每當到了熊市的特定階段,防禦板塊都會相對走強,但在熊市的偏末尾階段防禦板塊也會有大幅補跌效應。很有可能年初醫藥股上漲就是抱團取暖效應的體現,後半年又像是到了偏末尾階段開始補跌殺估值,當然現在是不是熊末還有待驗證。

第三點,對醫藥行業週期階段的誤判。原來很多人會覺得醫藥進入了一箇景氣的業績持續高增長的新週期,這是不切實際的。原來的醫藥行業普惠式的醫保擴圍紅利期已經結束,未來的階段整個行業的增速不可能太高,借鑑歐美的經驗來看,只可能比GDP高一點點。而下半年市場對行業週期產生了新的認知,所以醫藥板塊出現大幅回調。

《紅週刊》: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當前只有一部分醫藥股具有防禦品種屬性,大多數已經變得不值一看?

盧桂鳳:以前醫藥行業處於醫保擴圍紅利期,絕大多數的藥企的業績都在增長,區別只在於增長的多少而已。而醫保擴圍紅利期過去,的確有很多醫藥股會出現業績萎縮。所以,只有一部分醫藥股稱得上防禦品種,但不是說其它的企業不值得一看,這裏面還是會有很多的機會。比如部分處於利基市場的企業,它們趁着上一輪牛市做了很多收購、有很多商譽,現金流也不太好,在今年的下殺非常劇烈。但底層的競爭優勢還會繼續存在、盈利還會很強,成長也很樂觀,三五年後再回頭看這些企業,現在看到的問題可能都不是問題。

《紅週刊》:從操作上來說,選擇短期迴避是否明智?

盧桂鳳:首先,我認爲短期有很多不可預測的變量很正常,長期來看政策走向很明朗。從大方向上來說,醫藥行業會在走向效率提升。當需要更高的效率的時候,高價仿製藥系統性迴歸是必然的。其次,分析醫藥股的估值需要分兩個維度。第一,從 歷史 角度看,2008年、2012年醫藥股估值最低在27倍,而現在只有25-26倍。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醫藥股已經處於最低點了。第二,對標港股的估值,剔除一些新興的醫藥公司,港股醫藥股估值可能只有16倍左右,A股又處於相對高位。但是迴歸本質,即使港股整體估值在16倍,前景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會跟着高,前景不好的公司的估值依然會比較低。A股也有很多前景很一般的公司,估值體系遠沒到底,但是對於一些有前景的公司,醫藥股目前的估值並不高。我覺得是到了可以好好挑一挑的時候了,沒必要迴避。

“新”“強”“特”“逆”四字主線 2019年醫藥股值得期待

《紅週刊》:您認爲投資中藥和化學藥公司時最主要關注它們的哪些特點?

盧桂鳳:在談中藥前首先要提一點,中藥理論其實有很深的東方整體論思維的痕跡,不像西藥是在西方的還原論思維框架下發展壯大,這就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中藥跟東方文化更貼合容易形成品牌效應占領消費者心智,包括同仁堂、片仔癀等品牌中藥都會受益於這種認可;但另一方面,因爲缺乏還原思維中藥普遍存在分子成分不明確、臨牀療效不確切的問題,在新醫改邏輯下這個問題又被進一步擴大,導致中恆集團、步長製藥等藥企股價下滑幅度很大。所以,我覺得投資中藥企業最需要關注的是品牌力和渠道,如果是直接賣給消費者,那麼需要判斷企業的品牌力是否足夠優秀;如果是走醫院渠道,那就需要留意在新醫改思路下,是否有療效不確切而被監管的風險。

化學藥是西方文化的還原論思維的產物,在邏輯上那就應該是個標準品。在一箇足夠高效的化藥行業體系裏,競爭方向是兩類:一類是創新藥靠專利保護獲得超額收益,一類是仿製藥比拼質量、價格、效率。所以,我覺得投資化學藥企業最需要關注的是企業所走的路線,如果是走創新藥路線,那就需要看在產品的臨牀效果方面是否有強勁的競爭力;如果是走仿製藥路線,那就需要看質量是否可靠、成本是否佔優、效率是否夠高。

《紅週刊》:您覺得哪些中藥龍頭值得關注,他們的護城河是什麼?

盧桂鳳:前面已經提到了中藥的特性,我覺得直接針對消費者的以“品牌”爲主要競爭點的消費型中藥值得關注,比如同仁堂、片仔癀等,其不可替代的 歷史 傳承和文化層面的品牌認同是很強的護城河,當然現在的價格是否有足夠吸引力還需自己判斷。除此之外,進入新週期,所有賣給醫院、依靠醫保來買單的藥品都會面臨一箇格局重構。由於中藥普遍存在療效不確定的問題,中藥注射劑壓力很大,而且這種壓力未來可能只增不減,適度謹慎是必要的。

《紅週刊》:總體來說,您現在的醫藥投資邏輯是怎樣的?

盧桂鳳:我的投資思路簡單概括就是4個字:新、強、特、逆。投新是因爲“真正有臨牀價值的創新”在新的長週期裏會是確定受益的類別;投強是因爲在行業的“平原地帶”、可以充分競爭的領域、在行業規範後還是會有洗牌集中的過程;投特是因爲醫藥行業裏有大量的不適合集中的“山區”,這裏會有一大批盈利強勁前景樂觀的小而美的“隱形冠軍”;投逆是很多事件衝擊會給我們帶來逆境反轉型的投資機會。如果這4個字多重組合共同作用,尤其是“新、強、特”如果能夠和“逆”共振,可能會是比較好的機會。

《紅週刊》:對於即將到來的2019年,您對醫藥股的走勢有怎樣的預期?

盧桂鳳:從長遠看,我認爲市場會越來越充分的認識新週期。首先,創新型的藥企在未來很可能有超預期的表現,但這個表現又取決於產品的表現。有真正的好產品驅動,藥企的估值纔可以不斷地爬坡,市值也可以不斷地上行。

其次,受損的醫藥股可能會得到修復,但估值還是會長期承壓。

最後,因爲醫保上一輪的結餘率下滑得比較嚴重,疊加醫保的控費壓力會貫穿明年一整年,所以我認爲醫藥行業整體的大牛市概率不大,但是依然有很多藥企的表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