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經常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都清楚管理費、申購費、贖回費這些項目。目前多數理財產品披露的業績中,並沒有扣除這些因素。本報近期的一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有102只理財產品實現正收益,80%的產品跑贏大盤。但如果扣除產品的管理費率

核心提示:經常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都清楚管理費、申購費、贖回費這些項目。目前多數理財產品披露的業績中,並沒有扣除這些因素。本報近期的一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有102只理財產品實現正收益,80%的產品跑贏大盤。但如果扣除產品的管理費率、申購費率、贖回費率、託管費率,對投資者來說,只有68只產品獲得正收益。

這些費率都是投資者購買券商理財產品的成本,合計平均達到2.8%,這還不包括一些需要支付的業績報酬。此前與一位私募人士交流中,他談到目前海外MUTUALFUND的管理模式和收費情況。在他看來,目前類似基金的收費普遍要高於國外同行,尤其是一些被動管理型產品,更不應該收取相對較高的管理費。

從目前券商資管的固定收費構成來看,主要分爲管理費、業績報酬和交易佣金。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目前的集合理產產品中,平均管理費率爲1.07%、平均申購費率爲0.92%、平均贖回費率爲0.65%、平均託管費率0.2%。加起來這2.8%就是投資者購買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成本。業績提成方面,一般情況下,券商設計理財產品時,通常會約定當產品業績超過水平時例如6%或8%,券商將提取超過該收益部分的20%作爲業績報酬。舉個例如,如果投資者購買一隻產品並在一年內贖回,該只產品年內上漲5%。一般來說,機構都會按照5%披露,放在今年的市場情況下看,算是中上水平。但仔細一算,投資者扣除各項成本後拿到的收益實際還不如一年銀行定存。

雖然目前有個別產品嚐試浮動收取管理費,但從整體來看,無論是券商資管還是公募主流的做法仍是按照固定管理費方式收取佣金,在這種模式下,對基金經理來說做的太好或是做的太不好都不利於維持規模,這種模式不改變,恐怕難改投資機構的痼疾。此前曾有媒體就曾曝出行業“做低淨值”、“贖舊買新”、“倒賣客戶”、“幫忙資金”等潛規則,尤其是條,令人觸目驚心。實際上,將產品刻意維持在“微虧”狀態已是目前券商資管、基金等高度依賴管理費資產管理機構的慣用伎倆。